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文类电视课程的开发与应(3)

来源:电视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时的历史文化。 (3)关于历史的再现,在历史系列的人文类电视课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如实的反映事物的全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历史真实叙事事
时的历史文化。 (3)关于历史的再现,在历史系列的人文类电视课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如实的反映事物的全貌,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历史真实叙事事实。据调查发现,人类对于接受信息量的8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对于一部人文类的记录电视课程如果没有相关的图像材料作为表述支撑,那么观众很难获得鲜活的信息,因此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历史真实地再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这是普通文字材料远远达不到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将电视课程技术与之结合对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构建相应的模型,开发场景、动画以及相关的交互操作,实现虚拟电视课程的开发应用,为未来的开发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李文. 教育中的虚拟现实[J].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01:5. [2] 丁宁.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迷, 2017(11):37. [3] 欧阳宏生,徐明卿,李城. 论电视传播中人文精神的重塑[J]. 电视研究, 2012(5):16-19. [4] 伍顺比.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19):4779-4780. [5] 宋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视技术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1. [6] 宋达.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设计[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7] 袁月.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初探——以《电视访谈节目制作》课程为例[J]. 好家长, 2017(72):64. [8] 顾芳芳,任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1, 10(6):55-56. [9] 胡玉娟. 档案袋评价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 2008.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日趋发展与成熟,其应用领域变得越来越广泛。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了与现实社会类似的环境,解决了学习媒体情景化及自然交互性问题,是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之后,在教育领域内最具应用前景的“明星”技术[1]。将虚拟技术应用于人文类电视课程教学中,能更加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突破当前人文课程纯理论知识的单调教学模式,为电视课程提供了更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基于此,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人文类电视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中,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对人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保障作用。1 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发展概述1.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模型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虚拟的、交互的三维动态场景,能让用户仿佛置身其中,具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有时候也称之为临境技术。该技术涵盖了图像生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以及动态的交互技术等,实现对真实环境仿真的一种新型技术,目前在医疗卫生、军事训练、工程建筑以及科学教育等诸多领域[2]。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图中,虚物实化和实物虚化技术是该系统最为核心的部分,一般情况下还包括了诸如检测模块、传感器模块、反馈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和建模模块等几个主要的部分。图1 虚拟现实技术系统概念模型1.2 属性特征沉浸性、想象性以及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基本的三个特征。(1)沉浸性,有时也被称为是临场感,其主要指的是在虚拟情境中用户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被动观察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融入虚拟情境中,通过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自身的感官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沉浸性的产生主要是源自用户对于虚拟情境产生的感知和体验。(2)想象性,该特性主要是指用户将真实的情境想象勾勒到虚拟情境中,在多维的信息空间中用户根据自己的认知、感知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获取知识以及锻炼技能。虚拟情境大部分是根据人的想象力虚拟而来,这跟设计者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也可以用来实现一定的目标。比如根据自身的某些经历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尚未发生、已经发生的某些事情虚拟成一定的情境,人们在这情境里进行一定的探索、研究和创新[3]。(3)交互性,交互性主要是指用户可以跟虚拟情境中的对象进行一个实时的交互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虚拟情境中的对象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反应动作。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人机交互的有效性、实时性以及人的参与和反馈。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文类电视课程开发的意义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人文类电视课程开发,将技术和艺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感知性、临场性、交叉性”,有助于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极大程度满足学习主体的参与感、临场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章来源:《电视技术》 网址: http://www.dsjszz.cn/qikandaodu/2020/0803/333.html



上一篇:探寻苏宁易购体验智能时刻
下一篇:海信刘洪新:彩电业进入变革换代期 海信坚定激

电视技术投稿 | 电视技术编辑部| 电视技术版面费 | 电视技术论文发表 | 电视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电视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